上海教區的新局面及其折射出的中梵關係

2023.04.15 Lucia 吃瓜雜談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海門教區沈斌主教空降上海傳聞已久,現終成事實。此前一個月,曾一度傳出就職禮押後,甚至空降者是另有其人,出現了馬英林、王仁雷兩位原非法主教的名字。總之傳言滿天飛。踏進4月,謎底終於揭曉,神父們都收到通知4月4 日在徐家匯大堂輔樓舉行禮儀。隨著沈斌入主,上海教區將會展現一個甚麼樣的局面?對於調任的回應,梵蒂岡滲透著濃烈不滿的一句「無可奉告」,而中方則堅稱「協議執行良好」。到底雙方的反應告訴了我們甚麼? 中國天主教會龍頭教區的新局面 一、上海教區控制權之爭 上海是天主教第三次傳入中國以來,教會苦心經營之地,最高峰時期建有逾四百座教堂,文革後逐步恢復至今有一百五十五處,依如今房地產價值而言,是全國富甲一方的教區。筆者曾行文提到天津教區公開教會團體十幾年來沒有主教的怪現象,但它畢竟還有一位政府還未承認但早已是半公開的地下主教。[1] 為有十五萬教友的上海教區,自邢文之和馬達欽兩位輔理主教相繼隱身幕後,金魯賢助理主教於2013年4月27日去世後,公開團體沒有可公開行使職權的主教,至2014年3月16日連不獲政府認可的范忠良正權主教也返回天家。雖然金主教在生之時已安排了一個五人管理小組,但它不是聖統制的架構,這個龍頭教區近十年來可說是群龍無首。教廷難得達成協議並為了教區的合一,不會貿然為地下團體另行安排主教;今年是金主教去世十周年,正權主教的問題也是時候妥善解決了。主教人選這事自然成為梵方最關心的事,而上海也是中國教會上上下下關注的一個教區。

上海教區的新局面及其折射出的中梵關係
上海教區的新局面及其折射出的中梵關係

舊稿重溫──平靜中暗潮洶湧的上海教區

註:十年前已開始做吃瓜群眾。我的這篇評論是2013年6月14日刊登,原網站已消失,是從網絡找出來。剛好今年是金老去世十周年,今天(4月4日)又是海門主教沈斌就職上海教區正權主教的日子,看到當年改的題目,對比今天的局面,決定在此重貼,讓新讀者了解一下上海教區的複雜「前傳」。 (2013年)本周是上海教區金魯賢助理主教去世的尾七,代表中國人傳統守喪期正式告終。與此同時,上個月上海佘山的聖母月朝聖活動也已落幕。然而,當我們在這四十九天內嘗試透過表面平靜的中梵關係來看已痛失金主教的上海教區,筆者以為在這平靜的背後卻是洶湧的暗潮,它很可能會衝擊著我們在今年春季因中梵各有新主的產生而對未來中梵關係的憧憬。 在剛過去的聖母月中,筆者再次重溫了榮休教宗本篤於二零零七年發表的牧函。他在牧函中不僅提到中國教友對到佘山進教之佑聖母的虔誠敬禮,更將每年的五月廿四日定作「為在中國之教會祈禱日」。然而自那時起,每年五月的佘山已然成了高度戒備之地。當局為了避免信眾回應教宗的號召蜂湧至當地,竟成立跨部門小組並對該區域實施交通管制和監控;而今年聖母月的交通管制,據悉是當局懼怕眾多教友前往為去世的金主教祈禱,更提早於四月廿七日老主教撒手人寰那天起開始實施。

當代中國大陸教會聖像敬禮之我見

彭鑒道神父撰文 天主教在中國是一個年輕的教會,在諸多領域都尚且不圓滿,也可說不完善,需要不斷地發掘與探索,並逐步使之完善。在天主教信仰的具體生活中,聖像敬禮是每個基督徒都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問題。於今我作為長期在基層傳教的司鐸,分享我所觀察到的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或意見,希望引起同道們的關注和共鳴,並能使中國教會的信友們在恭敬天主的禮儀中進一步得到提升。 一、太過俗化的聖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上海教區印刷的「耶穌全能像」,非常具有聖像的味道。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個體推銷聖像人士的出現,一些濃豔重彩的聖像在各個教堂聖物組內琳琅滿目,教友們也就紛紛請到家中,張貼的正房牆壁上,使人眼花繚亂。對聖像的熱愛無可厚非,但若是鮮豔華麗的聖像缺乏應有的神聖韻味,卻是令人遺憾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有關方面對天主教的排斥,中國大陸農村與城市出現兩種極端現象。 1、在農村教友家中,聖像太多。 聖像太多,有大有小、有新有舊,若再不加上相框,就顯得不那麼神聖,就如年畫一樣,長期以往,人們對聖像自然就沒有敬畏感。殷切希望教友們在家中張貼聖像不宜過多,也要盡力將聖像略加裝飾,令人自然而然地敬畏聖像,這樣才達到我們敬禮聖像的目的。

當代中國大陸教會聖像敬禮之我見
當代中國大陸教會聖像敬禮之我見

當代中國大陸建設教堂之我見

彭鑒道神父撰文 雖然天主教已經擁有兩千年的歷史,但是在中國真正紮根才有400年。在這400年的歷史中,又充滿了坎坷與艱難,尤其是近現代的滿清百年禁教與文化大革命,幾乎使天主教消失殆盡。因此,生活在中國大陸的神父,必須面對落實教產、建設教堂的任務。 記得在2002年,一位來自香港的修女,為我們教區神父帶退省時,對中國神父一天到晚建設教堂頗有微詞,她覺得中國神父過於忙於教會外在事業,其實應該注重教友內在的培育工作。若是在正常的天主教國家,或者是在香港,他們有完備的教堂以及教會機構,注重教友培育當然是第一要務。該修女還拿歐洲教堂變成博物館或清真寺的事實來說明建設教堂的不必要性。修女的觀點儘管有她的道理,但是,本人不敢苟同。 天主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被打擊得支離破碎,不僅大批的神職人員被處決、充軍、坐監,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為軟弱而還俗或背教;教會機構被消滅,教堂被拆除或充公。1978年,國家政策趨向改革開放,殘存的神職人員獲得釋放,神父主教獲釋後無家可歸,有的住在熱心教友家中,有的住在親人家屬的家裡,甚至有的住在租賃的貧民小院裡。面對這樣的光景,主教神父們帶領教友向政府有關部門要求落實教產、重建教堂當然是當務之急,不僅教友們應該有祈禱的地方,教會神職人員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家。

當代中國大陸建設教堂之我見
當代中國大陸建設教堂之我見
Lucia Cheung

A former journalist for two Catholic media and currently a research assistant